疏文刚上,就被勃然大怒的高务实严词叫停了。广西官场这才知道马屁拍在了马腿上,从此不敢再提。
言归正传,一省之地的一万四千余两银子花费,这数目的确是需要户部拍板的,尤其是辽东这地方还比较特别,它不是个正常的“省份”,实际上是个“军管区”——这一点本书前文专门说过,这里就不赘述了。
由于这个原因,辽东实际上是大明各地里面第一大的财政黑窟窿。辽东的所谓财政,本质上就是“军屯制”。各地也没有诸如知府、知县这种专门的行政官员,更别提省级机构的三司了——辽东三司由山东代理,但山东方面其实也不大管。
呃,也不是不肯管,实在是你辽东本身就是军管状态,知府知县啥都没有,我山东的官员两眼一抹黑,怎么管你的民政啊?所以,辽东的所谓民政,实际上是各卫管的,而各卫的上司如果说有一定民政权力的,那实际上是巡抚和兵备道两级。
这么多年来,认认真真搞过行政管理的辽东巡抚和兵备道,大概就只有高务实一个。也得亏有个高务实管过一段时间,所以现在的辽东经济比原历史上到底是好多了。
主要有几个方面的产业发展不错,包括辽南盐业、柞丝产业、玉米产业、耐寒水稻产业,以及京华在鞍山附近建立的煤铁军工复合体。不过,产业虽然发展势头不错,但属于辽东本地财政收入的却很少。
辽南盐场,这是皇帝和高务实联手搞的,打的是皇家旗号,根本没人敢去收税。后来还是高务实表示这样会“与民争利”,因此主动按照全国统一标准纳了税……但是盐税属于国税,当地还是一文钱都拿不到。
柞丝产业,这产业一开始京华牵头搞的,后来京华退出了生产部门。经过改制,现在本质上是当地联产承包,雇员几乎全是民间妇女,而京华只负责统购统销。
这个柞丝产业是高务实当做民生工程搞的,目的是让当地妇女能因此获得一定收入补贴家用。因此,很早以前高务实就特意定了个极低的税率,这就导致现在发展虽然不错,但每年给当地利税只有不到四千两银子——整个产业不到四千两的利税。
玉米和耐寒水稻说是产业,其实并不能形成产业级的规模,本质上也是一种民生工程。推广开来之后,获益的主要都是民间,因为朝廷征税并没有变化,而他们多了玉米和耐寒水稻的产出,生活条件立刻有了不小的提高。
至于交税,那是没有的,最大的好处也就辽东苑马寺注:即金复海盖兵备道的官方种植可以提供一些实物产出,可惜这笔产出也和辽东官方关系不大。
虽说金复海盖兵备道是辽东巡抚的下属官员,可是辽东苑马寺却不归辽东巡抚管,而是朝廷直管,因此辽东苑马寺的产出就算要用,也得朝廷特批,不走辽东的账。
这么一算,辽东当地就只剩下一处增加的财政盈余,那就是京华的鞍山产业园。这个产业园基本是按照开平模式照搬式打造来的,有煤矿、铁矿,有洗煤厂、钢铁厂,有农具厂、火枪厂、火炮厂。
甚至还有一些相关工厂,比如京华精工旗下的弹黄厂、钢圈厂、轴承厂,京华基建旗下的水泥厂、建材厂等等,不一而足。
某种程度上来说,辽东算是有了一个与战争相关的“近全产业链”,为什么要加个“近”字呢?因为高务实没给辽东建火药厂,辽东想要火药,必须由关内输送。
这里面道理很简单,一是防微杜渐,不让辽东有武力割据的本钱,这个思路与高务实控制南疆军方的思路可谓如出一辙;二是整个辽东——甚至整个中国东北都没有什么好硫磺矿。那边的特点是黑土地肥力强,煤铁也管够,但就是没硫磺。
中国的硫磺矿主要分部在南方各省,除了后世新疆和内蒙之外,北方硫磺矿很少。目前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