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宫里宫外(卌二)摇光出鞘(1 / 4)

大明元辅 云无风 2532 字 2个月前

此时的高务若尚不知前方有埋伏,他还在脑子里盘算这一路抵达新郑的速度够不够快,够不够他赶在新年之前回到家中。

新年对中国人来说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尤其是对于一个成年后已经很少能回老家过春节的人而言,倘若有机会赶上,那是一定要赶的。

高务若尚未成年时便因为自觉不是考进士的那块料,写信与自己的长兄高务实商量了一番,最后得到兄长的许可前往京师,混了个“国子监读书”的恩荫。

“国子监读书”在大明朝往往并不应该看做一个动词,而应该看做一个名词。

洪武初期,根据来源不同,国子学的学生可以分为两类,分别是官生和民生。官生是由皇帝指派的,不仅包括各级官员的子弟,还包括土司子弟、海外留学生;而民生则是由地方官员保送的民间俊秀。

“太祖高皇帝初定国子为官生、民生二等,官生取自上裁,民生则由科贡。”

“洪武元年,生徒选入国子学者,品官子弟为官生,民间俊秀为民生。”

洪武十五年(1382年)三月,朱元章下诏改国子学为国子监。此后,进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通称监生,其中品官子弟称为荫监,荫监又可分为官生和恩生。

在以前的制度中,因父兄的功劳而被授予官职,称为任子之制。明初沿袭这个制度,规定一品至七品的文官,可以让一个儿子承袭其俸禄。后来,请荫的门槛提高,三品以上的京官才可以请荫。

此外,皇帝有时特降恩旨,让某些官员子弟进入国子监学习,不限官员品级,这些学生被称为恩生。这个恩生制度是从建文元年开始出现的。

与出身于官宦之家的品官子弟不同,民生来自普通百姓家庭,又可分为贡监和举监。举监是指送入国子监补习的会试落第的举人。贡监则是指贡生入监,贡监分为四类,分别是岁贡、选贡、恩贡、纳贡。太祖时期,贡监主要是指岁贡。

不过,这都和高务若无关,因为他入国子监走的是恩荫,而之所以去国子监,本质上也就是拿个“文凭”——监生。

刚才其实已经说了,有明一代的国子监学生通称“监生”,依其来源分为四类:一是会试落榜的举人,称为“举监”;二是地方官学生员选拔入监的,称为“贡监”;三是一定级别以上的官员及功臣后代,称为“荫监”;四是缴纳钱物而买到的监生资格,称为“例监”。

这四种监生的地位和对朝廷的重要性当然是不同的,举监为贵,贡监次之。这两类都会被看做有一定本事、一定前途的读书人,因为他们学问底子都不错,将来还是有机会高中进士的。

后两种里头,荫监为贵,例监为贱。两者其实一般都会被认为没什么本事的家伙,读书方面基本没什么前途。至于为何荫监还能“为贵”,那自然是因为这种人大抵会有个好爷爷、好爸爸,亦或者其他身居高位、卓有功绩的家中长辈。

至于例监……您一个花钱买文凭的就不要考虑什么“人皆敬之”的事了。毕竟大明朝的官场首先讲考试成绩,其次讲门第出身,您老两项都不沾边,只有满身铜臭,那还说个什么?

不过话虽如此,但其实只要是个监生,理论上都是有机会做官的。只不过前三类监生可以获得做官机会时,可选的职务比较好。

按照规定,“京官六部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外官知州、推官、知县,由进士选”。而“京官五府、六部首领官、通政司、太常光禄寺、詹事府属官,由官荫生选。”

监生前三类,就统称为“官荫生”。而例监就不同了,授职者仅得选州县左贰及府首领官,若京职则光禄寺、上林苑或边远直省。

这样一来,他们不仅被视为异途,而且后期由于例监人员越来越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