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牛山的地形本来无甚特殊,只是一处平平无奇的小山,不过在这座小山的北麓五里处有条河,属于辽河水系之柳河流域的扣河子河支流。这条河有个特点,它整体蜿蜒,颇有些“九曲十八弯”,而河面并不宽,惟独在老牛山北五里处有一小节非常之宽,甚至更像是东西河道中间冒出来一个湖泊,以这个湖泊连接了河流一般。
从地理的角度而言,这种地形往往适合成为人类的聚居地,后世的库伦旗也就在这个横长的湖泊西北部两三公里处,不过在万历二十年的今天,此处还不算什么聚居地,只是科尔沁人以往放牧时偶尔充作集市之用。
当然,不管怎么说,这里算是“熟地”,不是人迹罕至之处。明满蒙联军之所以会来此处,实际上是因为跟丢了阿巴岱赛音汗的具体位置,只有一个大概方向还在掌握之中。
此时,科尔沁二贝勒明安向萧如薰提议可以来此歇马,顺便吃个饭什么的,总之就是大军可以休息休息,派出探马查找阿巴岱赛音汗所部的准确位置,然后再做打算。
萧如薰听完明安对当地地形的描述,也觉得这地方位置还不错,尤其是老牛山和那处无人命名的湖泊之间只有五里宽,是个骑兵难以展开的场所,不大可能被阿巴岱赛音汗偷袭,因此答应了下来。
有人或许会有疑问了,说人家阿巴岱赛音汗所部固然是骑兵,可你们明满蒙联军现在不也都是骑兵吗?人家难以展开,莫非你们就能够展开了?
当然,明满蒙联军也很难在这点宽度的场所展开骑兵大战所需的阵型,不过问题在于萧如薰不需要宽大阵型啊!明军骑兵虽然现在的确是骑兵了,但明军骑兵又不像蒙古骑兵那样“专业”,他们在成为骑兵之前可不大半都是步兵么?
因此,萧如薰的想法是即便阿巴岱赛音汗前来偷袭,明军也可以很快摆出密集阵型来抵抗,而高司徒的几次作战已经充分表明,步兵阵型越是密集,火力就越强,越能对骑兵形成优势。
为此,萧如薰这次驻军的部署显得比较反常,没有按照平时的习惯将明军大营摆在最中间,把科尔沁骑兵全部布置在四周。不过,他也并非全部反过来,把骑兵都放在中间。
萧如薰将明军分作两部分,有下马步战能力的明军往东西南三面布置(北面是河),麻承勋所部作为最精锐的专业骑兵则作为中军,内外两层之间则是科尔沁和满洲三部,整体形成了一个夹心饼干。
布置好之后,探马派出,大军修整,有人前去饮马喂饲,有人开始埋锅造饭,有人准备安营扎寨,有人安装鹿柴拒马,一切都井井有条。
萧如薰对此颇为满意,尤其是科尔沁人和女真人现在也能按照明军的制度进行配合,让他觉得顺眼多了。要知道一开始的时候,尤其是科尔沁人加入联军之后,军中状况那真是一片混乱。
当时三方的习惯都有差别,女真人那边还稍微强一点,毕竟过去也有配合明军出兵的经验,而且对于接受明军指挥也比较习惯,还能把自家的习惯压一压;科尔沁人那可是头一回听从明军调遣,他们在草原上的习惯……其实也不能说散漫,算是一种外松内紧。
然而明军这些年经过相对比较严格的训练,已经习惯于按照由高务实制定、戚继光完善并定稿的战时条例来行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几乎都有明确规定,不仅顺序不能乱,连时间都没有多少可以通融的弹性。
这种规定有着浓浓的高务实风格,而高务实风格说穿了就是后世红朝子弟兵军纪的简化和弱化版。比如红朝军营非常出名“棉被豆腐块”,高务实也有要求,但实际上因为被服材料与后世没法比,再怎么搞也达不到子弟兵们内务整理时棉被的那种横平竖直差不多能用尺子去量的程度。
虽然细节上做不到那样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