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却拉着司徒正,先正儿八经的一起去找村长施修德。
到了他家,司徒正因有了私心,也不知道小芸在不在家,面对施修德却一阵心虚,讪讪地不知道怎么开口。
还是沙成哲老成,大大方方地说,首长想给孩子们办个学堂,教他们认字,还有学打算盘什么的。
施修德却面露难色,说,“村里的孩子们,平日都要帮忙干些农活,要他们去上学,恐怕……爹娘都不会同意。”
司徒正这才记起侯爷吩咐的那句话,连忙解释“每天只上半天课,保证误不了农活。”
施修德这才勉强点头,答应去说说。
司徒正立功心切,本来还想许诺——来读书的孩子,可以免费供应午饭。
但是又一想,侯爷手上什么都不缺,就数粮食最紧张,这个承诺,实在有些过分了,万一惹得侯爷不高兴,那就反而不美,于是,他没敢说出口……
最后,答应来的孩子倒不少,并且,出乎意料的是,还有还几个是女孩。
多数村民觉得,刚受了人家的恩惠,白花花的大米刚刚倒进米缸,眼看着他们无论做什么,都是真心来出手相助的,哪好意思拒绝。
他们虽然觉得,自己的孩子读了书也没什么用,反正轮不上去做官,但是能多少识些字,算个帐什么的,对农家来说也没甚坏处。
再者,上学不过半天,倒也不太影响田间的劳作,所以,大多欣然同意了。
大功告成,沙成哲这才去民工队中游说,动员了两个跟他一样,虽然没有功名,倒也像模像样读过几年书的童生,临时改行当起了先生。
不过,第二天一早,当林啸过来巡视的时候,才猛然惊觉,这几个先生的教学方法,实在谈不上高明。
象沙成哲这样的儒生,自古以来,所受的启蒙教育,都是灌输式的。
学生刚入学,总是先从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等开始读,学写字则是先用笔描红,再慢慢发展到临帖,无论描红还是临帖,都从楷书开始。
对于读的内容,先生基本不讲,只是每天带孩子读一段,让他们反复朗读、逐句背诵。
这样的教学方式,一直要到学完“四书”才结束。
虽然方法简单粗暴,一般来说,好的学生基本能把内容念得滚瓜烂熟,字也认得差不多了。
到了这个时候,先生才开始讲解经文,进入应试教育的模式……
了解了这些,林啸的心中,又生出一段感慨。
这样的读书方式,艰涩生硬姑且不论,仅仅其所用的满口土话,就很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他暗想着,下次去钦州,一定要把卢华带回来,让她从电脑里找找资料,用心编一本小学语文教材出来。
因为,后世流行的语文启蒙教学,都是先从拼音字母开始,先教孩子们学习拼音字母的标准发音。
用拼音来进行教学,对于语言学习能力远胜成人的儿童来说,学习起来必定事半功倍,至少,对于认生字的速度,要快了许多。
甚至,有些聪慧的孩子,根据课本上的标注拼音,自己直接就能认字了。
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拼音,也就掌握了普通话的正确发音。
毕竟,在他们穿越者的愿景中,国家的发展要走上快车道,仅仅书同文是不够的,还要大力推行普通话。
唯有如此,各行各业,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交流起来才容易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