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后。
冀州,邺城。
州牧府。
书房内,袁绍看完手中一封刚刚收到的书信,不禁哈哈大笑,顺手将书信递向侧席的逢纪,喜道:
“果然不出所料,赵云小儿北上太行道,欲从并州回代郡!”
这是河内野王李氏家主李邵,派人给袁绍送来的急信。
赵云不走袁绍治下冀州,而走太行以西的并州,袁绍为何还这么高兴?
难道他怕赵云假道伐虢,图谋他的冀州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
联盟瓦解,袁绍急匆匆赶回冀州,是因为他早就在谋划一件事情,或者说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赵云!
短短六年时间,赵云从一介庶族鄙民成为一州之牧,在这个成就全看出身的时代,绝对是令人难以置信的,然而赵云就是这么成长起来了!
这样的人,你可以看不起他低微的出身,但绝对不敢小看他的能力。
袁绍同样鄙视赵云的出身,但从来没有小看赵云,反而是令袁绍感到威胁的存在。
既然是一大威胁,那么就要提前将之扼杀,免得后患无穷。
赵云的属地在幽州,幽州在冀州以北,并州北部以东。
那么,不管伐董结果如何,赵云终究要回幽州,而这就是袁绍扼杀后患的机会。
后人都以袁绍是失败者的身份,说袁绍:色厉胆薄,好断无谋!
其实这是片面的,十常侍之乱,其实可以说是袁绍之乱,若不是袁绍不断唆使何进召外军入京,董卓就进不了京,大汉就不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
而袁绍为什么要这么做?
他难道不知道召外军入京是取乱之道吗?
不!
袁绍不仅知道,而且还预料到了结果。
袁绍就是要让董卓那个西凉匹夫,狠狠践踏大汉最后的尊严。
因为,这样才是袁氏的机会!
所以说,袁绍才是真正将大汉推入万丈深渊的始作俑者。
一个能把何进、董卓当马前卒的人,若你再以袁绍是失败者的眼光去看待,那你就错了!
在历史上,袁绍成功利用董卓践踏大汉尊严,然后又以伐董盟主的身份,赚尽了风头,使得天下附者景从。
比如,有鬼才之称的郭嘉,王佐之才的荀彧,第一时间想到的投效之人,都是袁绍。
历史上说,郭嘉因发现袁绍难以成大事,才离开了袁绍,其实又何常不是郭嘉发现,袁绍麾下聚集了太多人才,难以发挥自己才能的原因。
至于荀彧离开袁绍投曹操,也许是荀彧发现袁绍才是乱汉之人,回头辅助扶汉的曹操。
当然,历史到底如何,我们不得而知。
言归正传。
袁绍参与会盟,未能如愿坐上盟主之位,使袁绍失去了伐董的动力,他在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经过细细地思量,袁绍发现一个不在他计划之内的变数。
那就是赵云!
召外军入京的计划中,他没想过远在幽州的赵云,但是赵云莫名其妙的杀来了雒阳。
这虽然对他多年的谋划,没有太大改变,董卓还是顺利进京了。
可后来慢慢就出现了偏差,本该在京中的蔡邕,因为赵云密谋救少帝和蔡邕等人搅和在一起,又因赵云的出现,王匡跟着瞎闹,河内太守一职被董卓换成了蔡邕。
本来袁绍没有太在意,可当蔡邕当选盟主,他就陡然惊醒了过来。
赵云!
这个不在他计划中的人,却破坏了他的计划。
从那天起,袁绍就在大量收集所有关于赵云的信息,最后他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