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我最常来查资料的地方。”杨锐带着摄制组,来到图书馆里。
北大图书馆是中国最好的几个图书馆之一,拥有中国最华美的知识体系,鲁迅移居上海以后,最遗憾的就是不能继续做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因为没有图书馆,研究就无从展开了。
杨锐脑海中的图书馆,有着远胜于80年代的知识,而且搜索方便,但是,当他在1984年的时空中撰写论文的时候,图书馆依然是他避不开的战场。
写论文总是要有参考文献的,短则数篇,长则数十篇,都得有出处有来源,杨锐要想发表文章,那他的文章后面的参考文献,就得用发表日之前的,总不能文献后面的日期是1994年。
“当初为了撰写钾离子通道的论文,我在图书馆里泡了很久。为了节省时间,我一般都是带点方便吃的东西,存在阅览室的外面,后来干脆就带一些没有气味的东西装在包里,另外,再带一壶水或者一壶茶,中午的时候在图书馆外对付的吃一顿……”杨锐站在自己常坐的位置跟前,很有些缅怀,这样的生活,他以后会越来越少重复了,毕竟,他现在——是有好多条科研汪的男人了,啊哈哈哈……
记者李冲只当是一般化的忆苦思甜,配合的笑道:“为了节省时间,想了很多的办法呀,称得上是废寝忘食了。”
“节省时间是没错,废寝忘食谈不上。”杨锐笑笑道:“查找资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而且是连续性很强的事,既然决定了要找资料,那就要连续的找下去,半途而废就是浪费时间,下一次说不定还得重复上一次的工作,所以,我一般都是能不离开就不离开,完成了既定的工作才走。”
阅览室里,还有其他的学生和老师们,此时也都好奇的看着杨锐和录像机,听到他的话,更是连连点头。
有一名学生更是突然的叫道:“好,说的好!”
李冲眼前一亮,福灵心至的暂停了对杨锐的采访,走到学生面前,问:“同学,你觉得杨锐说的很好?为什么?”
“说的好就是说的好。”学生不自然的躲闪着。
而今,别说是能摄影的东西了,就是一台照相机,都能让好奇的人们把玩半天,哪怕是北大的学生,截止84年,没有摸过照相机的都有大把人,没有见过摄影机的就更多了。
站在摄影机的镜头下,想到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被人永远的记录下来,这种压力,让图书管里的学生又好奇又担忧。
“别紧张,先介绍一下你自己吧。”李冲做采访多年,见过的采访对象,或多或少的都会紧张,很自然的帮他做起了心理疏导。
与之前不同的是,李冲这次没有向摄像师打手势,关闭摄影机。
虽然用的是录像带而不是胶卷,但录像带也是很昂贵的消耗品,如果是注定要洗掉重录的内容,那就没必要摄像了。
正常情况下是这样,然则,此次采访杨锐,台里给的预算超高,李冲难得奢侈一回,干脆不停下摄像机,权当采访。
“我叫元天,是物理系三年级的学生。”被采访对象有些吭吧的说。
“你觉得杨锐说的好,为什么?”李冲问。
“因为查资料就是这样子的,这样子才能多查资料。”元天说的很质朴。
但这不是李冲想要的答案,他快速的思考后,问:“你之前在图书馆里见过杨锐吗?对他有印象吗?”
“见过,有印象。”
“是什么样的?”
“刚开始的话,对他的印象不太好。”
“哦,为什么?”李冲讶然。
元天摸摸后脑勺,不好意思的看一下杨锐,摄像机也迅速的转向杨锐的同时,听元天道:“因为杨锐一开始喜欢拿很多资料,桌子上堆的老高,我每次见到这样的人,都不太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