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屠城(2 / 3)

晋末长剑 孤独麦客 2631 字 7个月前

“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

简单来说,这是与刘武周的战争,李世民是统帅,他在柏壁与敌主力相持。

夏县有个吕崇茂的聚众作乱,自称魏王,响应刘武周,李世民帐下的三位将领去攻夏县,屠城。

李世民是统帅,背锅没毛病。

虽然很多人为他辩解——

《唐高祖实录》——

“帝(李渊)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

《唐高祖实录》说李渊下令。

《新唐书》:五月壬午,秦王世民屠夏县,这里直接说李世民屠城。

但他是统帅,锅是逃不掉的。

三、激励士气。很简单,让士兵们抢劫,玩女人。

朱元璋攻太平,“上谓诸军曰:‘前有州曰太平,子女玉帛,无所不有。若破此一州,从其所取。”

朱元璋用子女财货激励士气。

当然他忽悠了士兵,后面没让屠城,而是让城中富商百姓出钱发赏。

四、粮草不足。没有足够的粮食养俘虏,干脆杀了了事。

这个太多了。

战争年代,有时候都吃“肉脯”了,哪来余粮?

破城之后,城里的粮食就是进攻方的军粮,怎么能养俘虏呢?

“至六年春,城中食尽,乃攻之,遂屠舒。”——这是刘秀的部队。

五、兵力不足。打完这座城,还有别的战斗任务,兵力不足,担心降而复叛,于是屠城。

最有名的大概是长平之战了。

这其实是两方面综合起来的原因。秦军既无粮,也对俘虏不放心,于是屠杀了事。

最后总结。

古代打仗,闻风而降是少数,大部分必然要抵抗的,必然要进攻方付出伤亡的。

只要抵抗了,让进攻方付出代价了,就要屠城,这是什么残暴行为?

连曹操都不这么做。

刘秀也不是每座抵抗的城都屠。

李世民起兵以来,攻破了那么多城池,也就屠了夏县一次。

刘备一次都没屠。

照有些人的说法,是不是这样就让人心里没负担,可以放心抵抗了?事实证明并不是。

屠城之中,大部分其实是为了财物、女人。

军纪差的部队,没有什么攻城伤亡也会屠,甚至吃了败仗,不相干的人也要屠。

“初,诸将破城,暴横多杀人,城中人民夫妇不相保。”

“上为之恻然,即召诸将谓曰:“比诸军自滁来,多虏人妻女,使民夫妇离散,军无纪律,何以安众?凡军中所得妇女,当悉还之。””

以上这两段是朱元璋攻太平时的记录。

那一阵并没有什么伤亡大的攻城战,但士兵们就是爱杀人抢劫强奸,朱元璋都很无奈——

“将欲发兵取京口,上不亲行。恐帅首纵诸军焚掠太甚,犹豫未决。”

还没出兵呢,伤亡大小都不知道,老朱就担心将士们“焚掠太甚”。

钱财女人是士兵们最看重的,自古以来都是,什么报复杀人,那都是过程,不是结果。

老曹屠了那么多,后面还是一一攻城。

到最后,程昱都为老曹的规矩做阐述了,说“必降之贼”哪怕抵抗了,也可以不杀。

刘备入川,可是一路打过去的,他没屠城。

说到本书,卧槽,安平前后抵抗不到一个月,这就叫伤亡大了。

那你让围攻半年、一年乃至更久的怎么办?那是什么伤亡?

攻城一个月,我感觉连中位数时间都没到,有些人是不是对古代攻城时间没有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