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特意在自己的笔记里提到这件事儿,这个拓本的双钩本,周至倒是在启老家中见过。古代文人相互间都有交往,江世栋虽然是商人,却也善于熏陶后辈,与文化人来往密切,曾经帮石涛卖过很多画。这卷画册本来是一卷陈淳的画册,可惜后来不小心失火,导致这卷册页被“焚弃几半”,于是江家就请石涛和尚以二两银子一幅的价格,给这幅画卷重新续上了,于是这个画册就变成了《白阳石涛书画合册》。之后这个画册从江家流出,为黄锡禧所获,黄锡禧是清代大盐商黄至筠的儿子,黄至筠的个园是当时全国最好的园林,其藏书馆栖云山馆,曾经集中了大量藏品。黄锡禧请他的老师吴熙载在上面题字。吴熙载是同治年篆书和篆刻的海内第一人,吴昌硕深受其书风影响。留在这册页上的“风神近古”四字篆书,也是佳品。其后这帖子又传至民国汉口收藏大家李国松。李国松之后是民国沈阳收藏家,教育部师守玉和其弟师守章。师守玉是民国着名的收藏家,故宫里多件作品上都有他的印鉴,包括赵之谦仿隋僧智果所作《心成颂》,以及清代着名书法家王铎的等人的书法作品。最终这个册页才传到了李一氓手上。这个册页上其实属于陈淳的作品只有六幅,另外六幅是石涛补齐的画作,而剩下的五页,则是历代收藏者的诗歌,文章,书法,鉴藏印章等等,赋予了这件藏品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就是传世品的价值所在,研究其流传脉络,更能从一个侧面证实其真实性,本身也是一种传统鉴藏手段。这些历任的鉴藏者很多本身就是大艺术家,他们的“鉴定意见”到了后来本身又成了重要文物,这样一路的bUFF叠加起来,就让传世书画作品的价值远超没有流传递序的那些作品了。
{();} (ex){}
{();} (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