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开发期间咨询文化顾问肃宁所得到的结果,钟善泽对于上古史了解不多,戴文瓘那了解的就更少了。
所以两人只是迷迷糊糊的依稀记忆,是三皇似乎不只有3个,对此肃宁表示你的印象并没有错。
毕竟至少就目前的考古发现来说,本国要到晚商时期才首次诞生了成熟可辨认的文字体系,对此之前的历史基本只能通过口传。
商朝还在中期的时候爆发了九世之乱,体现在考古上称之为“白家庄期大崩溃”,这种混乱可能影响了商朝对历史的记忆。
其结果就是晚商时期对于中原前一个王朝,只剩下“西邑”这个十分模糊的印象,这种情况下怎么还能要求,他们记得更早的历史?
所以等到东周的时候,先秦诸子就纷纷开发自己的脑洞,对上古历史进行花式发明,然而先秦诸子时代不同,总不能提前要求他们统一口吻,因此版本自然就很多。
因此中国古史呈现出的趋势就是,理论上时代越早的先王,实际上出现在文字中的时间反而越晚,因此先有五霸再有五帝,先有三王再有三皇。
当肃宁从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开始讲起,一路把脉络讲到春秋战国时期,终于给自己的演讲画上句号时,回答他的是戴文瓘纯质的眼神,以及“三王是谁”的这个问题。
肃宁听到这话的刹那间,当时一口气就差点没上来,忍着把傻屌老板暴打一顿的冲动,继续对戴文瓘解释道:“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哦哦哦你这么说我就懂了,我就说我怎么有印象,”戴文瓘十分了然的点了点头,《三字经》这他还是背过的。
然后戴文瓘立马又问出下个问题:“可为什么是周文武不是周武王?这样加起来三王不就有4个了吗?”
肃宁讲到这些的时候一向是最来劲的,钟善泽感觉他们这群人有独立的小圈子,里面说着一些正常人不太会懂的东西。
因此肃宁忘记了刚刚的不快,立刻开始兴致勃勃的解释起来:“我刚刚不是说过原因了吗?这些本质上都是先秦诸子不知道从什么资料中编出来的。”
“所以范宁注的《春秋谷梁传·隐公八年》‘盟诅不及三王’中说,三王,谓夏﹑殷﹑周也。夏后有钧台之享,商汤有景亳之命,周武有盟津之会。”
“然后赵岐注的《孟子·告子》‘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中说,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是也。”
“不看注的话也有,比如《尸子·卷下》说‘汤复于汤丘,文王幽于羑里,武王羁于王门;越王栖于会稽,秦穆公败于崤塞,齐桓公遇贼,晋文公出走,故三王资于辱,而五霸得于困也。’”
一连串古老的文献又把戴文瓘听昏了,只能从肃宁说的最后一句话问道:“怎么五霸也只有4个?”
于是接下来肃宁要做的事情,就是详细阐述五霸这个文化概念,是如何基于七雄的基础上而诞生,以至于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