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9章:性格决定命运(1 / 2)

杨怀仁“嘶”了一下,他觉得高启勋的判断是非常准确的。

道理其实不用多说,关键在于申王赵佖的野心究竟有多么大,是不是肯为了争夺皇位而孤注一掷。

正史记载里并没有赵佖骑兵谋反的字句,但在许多野史之中,却是有一些奇怪的记录。

而且正史记载里关于赵佖在赵佶继位后的人生发展来看,似乎也证明了野史里说的赵佖起兵之事应该还是发生过的。

原来的历史里赵佶继位之后,赵佖拜太傅,加殊礼,旋拜太师,无论哪一样,都可以说是位极人臣的存在。

但纵观北宋历史,皇帝继位后确实都有加封朝臣和兄弟或子侄的例子,目的也无非是笼络人心,好稳定自己的统治。

可仔细想想,赵佖得到的地位也太高了,这在整个宋朝是独一份的。

普通百姓眼里,或许会觉得是赵佶继位后还对兄长非常好,说明赵佶是个仁慈大度的皇帝。

可明眼人却能看出来这其中的不同,赵佶给赵佖那么高的身份和地位,并不是对他好,而是把他推到明处,然后架在火上烤。

把一个独眼又丑陋的兄长放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好像生怕自己做不来皇帝随时要转让给这位兄长一般,个中意味,大家应该明白了。

后来赵佖被赶出了京城,四处辗转地方,不可谓不折腾,名为代天巡狩地方,实则就是赵佶用旅途中的舟车劳顿来折腾人。

赵佶继位五六年时间里,赵佖就这么辗转十几个地方,几乎走遍大江南北,最终不到三十岁便积劳成疾,郁郁而亡。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把事情看得更清晰了,也许赵佶并不算是个多么恶毒的人,但既然在皇位竞争中胜出了,对他的竞争对手来说,兄弟之间的情义似乎也只留在表面的封赏上了。

而且就算赵佶不在乎,新皇帝朝中的大臣也不能不忌惮,对谋反不成的赵佖,明着杀了他,对新帝统治的稳定性没有好处。

所以某个坏心眼的大臣给赵佶出了这么个主意,表面上给赵佖极大的封赏,实际上却是暗地里把他封杀了。

之后让他过上了漂流在外的人生,没用几年就把赵佖给活活折腾死在无尽的旅途之中了。

赵佖得到这样的下场,说起来也是他自找的,他若是老老实实当自己的残疾王爷,学其他不问政事的王爷一样规规矩矩,或许还能在京城享受荣华富贵,得到一个善终。

可惜他偏偏不服弟弟超在他前边继位为帝,非要起兵造反,这才给他招致了杀身之祸。

虽然赵佖此人也不值得可怜,只是这个软刀子杀人的主意,在杨怀仁看来,也确实有点狠,也有点阴险了。

眼下的局势,杨怀仁也不好说换了是赵煦的亲生儿子继位为帝的话,赵佖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不过从高启勋嘴里说出来的话,应该是还是有很大的可信度的。

一是因为高启勋这种人,不论人生还是官场的阅历,让他看人的眼光变得非常准。

二是因为赵佖的性格是注定了的,他身体的残疾,在他一生中招来了不少的嘲笑和议论,必然会对他的身心造成不可避免的伤害,导致他心理扭曲。

他在他这样的位置上,能想到的解决办法不是躲起来图清净,二是站出来争夺至高无上的权力,让别人不敢再随便嘲笑他。

性格决定命运,这话诚不欺人。

返回头来说,这种话对杨怀仁,对高启勋,也是一样的。

杨怀仁是多变的,时不时的犯些愣子劲,却也知道隐忍;而高启勋就更有城府了,能把无间道玩到他这个份上的,当时也是没谁了。

杨怀仁道,“老侯爷其实不用担心这个,原本在你的计划里,也只有等申王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