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行密亲自抵达了濠州。
淮水之上,舟楫连天,樯橹如林。大将周本亲领舟师万余,屯兵河上,耀武扬威。
而在河北岸坚实的大地上,三千余骑缓缓散开,虎视眈眈。
正所谓北人善马,南人善舟,南方政权对付北人一大利器便是水师。
北人也曾造战舰南征,但在正面水师交战时,总是大大吃亏。他们只能趁着南朝水师麻痹,秘密渡江、渡河,在南岸取得桥头堡据点,然后才能有那一线胜机。
淮南平复多年,杨吴政权的水师愈发壮大,威风凛凛,实力强劲,但杨行密并不完全依赖此物。
多年以来,他一直在锐意整顿陆师,想方设法提高战斗力,其中一大举措便是组建骑兵部队。
但战马易得,人才难得,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淄青镇的王师范。
淄青是藩镇名,军号是“平卢”。从这个大名鼎鼎的军号就可以看出,淄青镇的骑兵传统是不弱的,而且他们的马政也确实办得很不错。
杨行密已经恢复了艰难以前朝廷在淮南设立的马监,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从淄青镇得到了诸多马匹,也延揽了许多骑战人才。
最近他更是突发奇想。隋灭陈的时候,曾经从海上出师,奇袭太湖,杨行密觉得可以发展与沧景、淄青、幽州等镇的近海贸易,互通有无。
淮南经过他的大力整顿,经济恢复很快。
曾经困扰百姓多年的梅雨季节洪水难题,经过大力整修陂池,已经大为缓解。以楚州为例,每起东风日,海水便入射阳湖,湖水涨溢,淹没农田。海水退去后,还留下大量盐分,破坏农业生产。
大历年间,李承主持修筑常丰堰。完工后,自楚州至扬州,“蔽潮汐,以卫民田”。但最近二十年战乱不休,常丰堰多有损坏,民多苦之。杨行密得楚州后,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修缮堤堰,再次遮蔽海潮,恢复了大量水田,民甚德之。
水利工程的兴修,带来了粮食产量的逐年增长。如今的淮南、宣歙二镇,以扬、庐、舒三州产粮最丰。而种田所需要的人力,你想都想不到——
夏、梁激战多年,河南民人大举南下,多避于江淮间。他们的到来,给淮南带去了宝贵的资金、技术以及劳动力本身,这是淮南得以快速发展的又一大原因。
淮南还有茶、盐、果、桑、麻等农产品,这些都是可以拿来与北方贸易的,尤其是茶叶这种商品。
另外,杨行密直到去年还在给朝廷上供,除钱帛茶之外,还额外进贡鹿脯、鹿皮、白花蛇、乌蛇脯等贡品——淮南境内的野生鹿群实在太庞大了,随处可见,猎不胜猎。
这些东西,也是可以拿去做买卖的。
在发展经济这一方面,杨行密踌躇满志,他有太多的计划要推行了,也有太多的奇思妙想了,其中很多已经施行,百姓得其大利,人人敬服——杨行密总觉得,他在江淮之间建立了秩序,同时提高了百姓生活,这对杨氏子孙统治江淮大有裨益。
想到此节,他把目光转向了儿子杨握。
杨握也是十余岁的少年郎了,不过他的心思不在习文练武之上,对理政打仗的兴趣也不是很大,他喜欢玩,各种玩,就是对做正事没啥兴趣。
“唉!”杨行密叹了口气,问道:“大郎,看这么久了,可曾看出什么来?”
“此人打马球定是一把好手。”杨握拿着一幅画像,啧啧称奇:“身材壮实,孔武有力。听闻骑射俱佳,将来若能和他一起打马球,定然十分畅快。”
画像上是一位戴着幞头、身穿櫜鞬服的武人,看着竟然与邵树德有六七分相似。杨行密为了收集情报,也是够挖空心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