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的科举考试和中国古代大致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
唐朝的科举大致分为明经科和进士科,但是还细分了很多科,比如明算,明法等等,颇有专业色彩。
尤其明经科,简直是地狱级难度,不但要死记硬背,把所有要考的书籍全部背下来,还要写时务策,还有经义解读之类。
宋朝的科举考试,差不多算是自由度最高的,死记硬背的内容几乎都不考了,甚至连诗赋也取消了,只有时政问答,再从四书五经中挑出一句话,写一篇文章即可。
而明清两代的科举考试,则是自由度最低的了。要求考生写文章的时候严格按照要求来。对文章的字数、句子长短,每一句的声调等等都有严格要求,八股文的说法也由此而来。
而云中鹤此时处于这个世界的科举考试,依旧是采取大夏帝国几百年前的制度。
算是唐朝时期明经科和进士科的结合,但又没有那么细分。
第一天靠帖文和经义,成绩占比在百分之三十左右。
什么是帖文和经义呢?
就是死记硬背,所谓的帖文就是填空题。
随便摘取四书五经的随便一段话,摘掉几个字,让你填写上去。
又或者写出一段话,问你出自那本书的那一部分。
看上去好像很简单是吗?
但是四书五经总共加上去,整整几十万字呢。
你以为光考四书五经就行了吗?不是这样的,帖文的考试内容每一次都在增加。
帝国出了某个伟大的皇帝,他总要写一本书吧,总要留下什么不朽著作吧?
比如南周帝国的太上皇,牛逼不?牛逼。
他快要退位的时候,就写了一本《南天录》,字数不多,九万多字。
如今万允皇帝上位了,也要写一本书吧,《北语》,字数不多,十一万。
太上皇天衍皇帝在位的时候,正是南周帝国中兴,并且快速崛起的时候,征战南蛮,为帝国扩张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疆域。
而这本《南天录》写的便是这一百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的风土人情,最重要的是多少多少年之前,我们的人民就曾经在那里生活过了,所以我们南周帝国打下这片疆土是天经地义的。
所谓自古以来这便是我们祖宗的土地,我大周只是拿回来了而已。
为了彻底占领这片土地,天衍皇帝就要写成一本书告诉整个天下,这是一片什么土地,有什么故事,就是要让天下万民对这片新土地产生热爱,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并且愿意付出生命去保护这片疆土。
意义重大不重大?当然重大。
有了这本书,我们就拥有了征战并且占领南蛮这片土地的大义了啊。
所以,科举考试当然要考。
如今万允帝登基了,转变了帝国战略,从南下转为北上,要去参加天下争霸了。
那么这本《北语》,就是说北伐的意义是何等重大?对整个帝国,对整个天下,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北伐不是为了私人野心,而是为了天下万民啊。
所以有了这本《北语》,南周帝国也就有了北伐的大义了啊。
你说重要不重要?科举要不要考?
所以这第一天的帖文和经义,已经从原来的不到十本书,发展到现在的二十三本,总共一百五十几万字。
也就是说,你想要把第一天的考卷全部都答对,你要把这二十三本书,一百五十几万字全部背下来。
就问你变态不变态,能不能做到?
对于几乎所有的考生来说,几乎背吐血了都做不到啊。
那么这第一天的帖文和经义,总共有多少道题呢?
二百道!
你没听错,二百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