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天命在汉不在夷(五)(3 / 4)

我在江湖做女侠 弓诚 153 字 2020-09-18

的是,从前从属于一位首领的大部落,被划分为好几个旗,每个旗都有各自的札萨克(执政官),直接向清王朝负责。

在编旗的过程中,遵循如下原则:

1、原来的领主能否成为扎萨克,并不完全取决于其原来的成分,还要考虑其政治表现,如对清土朝的效忠程度、贡献大小;

2、编制户口时要重新考虑,使之大体均衡,以防有一些封建主实力太大;

3、编制牛录,基本是按照整齐划一的标准进行,使之更像军队,这样更加容易指挥;

4、登记户口,保证兵源;

5、牧地一经划定,不得私自更改或越界有亩,违者要受到处罚。

盟旗制度实施后,迅速有效的瓦解了蒙古大部落的固有势力,将历代都异常头痛的北方边患化解于无形。

以至于,连长城都失去了意义,康熙帝曾颇为自诩的说:“普秦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恩施于喀尔喀,是指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简单点说,清政府的蒙古盟旗制度是另一套人群细分政策;将整个蒙古族部落打碎,分化在一个个稀碎的牧场藩篱之内,让这些奔驰的烈马,失去了纵情驰骋的辽阔草原。

另外,这个政策还有一个令人细思恐极的内核,制定这一政策的政治家,对于草原部族的性格特点掌握之透彻,实在令人发指。

要知道,草原部族之间自古以来就不太团结,各部落之间的掠夺和仇杀司空见惯,大部落正是用这种优胜劣汰的方式壮大自己,最终便会出现,成吉思汗这样的英雄人物和蒙古帝国这种庞然大物。

但你不能说,这是草原部族中人的性格上有什么缺陷,而是草原的自然环境造成了这种情况。

随时随地的游牧生活,让草原民族难以固化,各部落之间相距甚远,谈不到有什么亲情和睦。

而且,游牧的生活,抵御灾难的能力极为有限,一旦发生灾害,为了自己能够活下去,所有人都会拿起武器,去掠夺别的部落和国家。

既然这样,那就一种划分牧场的方式来固化民众,让牢牢依附某一特定区域,这样彪悍的草原部族便和农耕文明的汉人没什么区别了,失去了驰骋的草原,在烈性的骏马也得低头。

而除此之外,通婚、分化拉拢蒙古王公等等,就只是普通的政治手段,不过也正是在这些手段叠加作用下,清王朝成功的化解了北方的边患。

为此,杨伊在阐述了自己的想法,由翰林众学士探讨,一个简陋的八旗制度出台,草原部族只能有八旗,各旗各有其地,不得擅自跨越。

由大汉朝做为裁判,厘定八旗所属草原,限制活动范围,也保证不会因为厮杀诞生一个霸主。

定下制度,草原上就将有八个部族了,这八个部族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将来的十年内,会一一筑城,分割这八个部族。

其外就是文字、历史了;允许保留自己的文字,但是必须使用汉言。

种种手段,只是为了不让草原上诞生霸主,草原上的族群,本来就没有民族之分的,今天可以说是匈奴人,但是被乌桓人打败了,那就是乌桓人,被鲜卑人打败了,那就是鲜卑人。

只有一个部族太过强势,至少延续百年霸业之后,方才可能成就一族,可若不能在整个华夏成为霸主,那这一族,也只是烟花一般绽放消失。

毕竟,在第一次决定霸主的战役中,是汉民族胜利了,两汉数百年,终究让匈奴人灭亡了,而汉之后,有魏,有晋,还有隋唐,匈奴却已然消逝。

这才是族运之争,才是天命在汉不在夷。

刘豹既然已死,刘渊俯首,那么这八旗制度就可以从南匈奴中开始推行了,厘定南匈奴的地盘,划分草原八旗,收服秦汉故地,这才是季汉王朝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