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一种义务,不过嘛,给活干,给饭吃不是更合理?
而且这十数万流民,做工之后还能顺带着还能刺激一下商业流通什么的,点小钱让他们看到更多的希望,不是更有前途。
抱着这样的想法,杨伊自然压根就没打算再开仓放粮,反正大汉朝在大多数平民心中已经基本完蛋,不用白不用,量这些人恐怕也告不到门。
以工代赈相当于授人以渔,教他们修筑房屋,给他们饭吃,等他们建完,告诉那些流民,之前给你们的钱可以直接用,当然主要用途是用来购买房屋。
不愿去做工,只是想要种地的话,若是没有钱买田,官府还可以将所辖的田授予众人,按照现行的屯田令,一年产粮四成国家税收,一成租借费,五年后就只剩下国家税收,田地就是你的了,当然这种赋予则是有极限的,每人只限拥有最多二十亩地,另外可以开荒,三年免税。
地,官府不缺,天下都是一朝的,这燕国已经被杨伊视为己有了。
杨伊的钱粮还是足够折腾一段时间的,主要是赵忠太富了,而且这种政策执行下来,无非是把左口袋的钱转到右口袋,花了一圈,最后钱不是还在手上,反倒因此给你赚钱的人变多了。
燕国的面积非常大,自西汉高帝六年,分广阳郡南部钜鹿郡北部及恒山郡一部,置涿郡,今名燕国,又划中山国一部归属燕国,此时燕国约莫估计得超过十万平方公里了,足以养民百万。
北部有幽州阻隔草原异族,还有长城天险,南部此时黄巾主力在围困邺城,这一战恐怕几个月时间是完结不了的,此时自然是吸纳流民,开展屯田的好时机,屯田制,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
“沮先生请听本宫令屯田与军相当,是五户一伍,十户一火,五火一队,五队一营,一营设一堡,二百五十户,每户十亩地,是以一堡三千亩地,各堡,建其棱堡……”
听了杨伊的屯田之策,沮授却是脸上阴晴不定,这可不是简单的政令,这分明是要建设帝王之基!
“一棱堡,约二三百户,正好是日出而休,日落而入堡之地……”
棱堡是古代堡垒的一种,其实质就是把城塞从一个凸多边形变成一个凹多边形,这样的改进,使得无论进攻城堡的任何一点,都会使攻击方暴露给超过一个的棱堡面(通常是23个),防守方可以使用交叉火力进行多重打击,只要内部安稳,甚至能抵挡十倍百倍的敌人攻击。
这是一个在军事建筑上很伟大的发明,贼寇对于城市是无可奈何,抢无可抢,但是城外的百姓,却只能任凭贼寇鱼肉了。
黄巾肯定是要北上的,邺城打下之后,向南是中原腹地,大汉帝国的中心,肯定十分难打,黄巾肯定是会北上的,所以杨伊不准备让流民建农舍――直接建一个堡垒多好。
而且相对来说也很容易管制了,在安全上也大幅度的增加了,棱堡的原理就是菱形棱角,能使城门城墙通道处都得到了完美的掩护,交叉火力,相互掩护,把死角完全消除还大大扩展了防御线。
面对这种堡垒时,即使进入了火器时代,携带大炮,恐怕选择的也只能是长期围困,只能靠饥饿和疾病迫使守军投降,基本上可以说在攻城重炮出现前,这种棱堡被认为是“几乎不可能攻克”!
一个基础的棱堡,基本上可以容纳千余人居住,若是有数百人守卫,内部物资充足,基本上都能防御数千人,让其无法攻克。
关键是,这种棱堡建造的费用并不算高,而且也省了各户建家建户以及建村子围墙的工夫,相比之下,还是合算。
最重要的是,这对政治上的意义,其实在西汉末年,世家豪族就开始建筑坞堡,而从如今开始的战乱之后,坞堡更是在短短几十年间就遍布于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