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两人当真是聊到了天色昏暗下来,皇帝尤不自知。
还是皇太后看着天色实在是太晚了,这才走过来,打断了他们。
“不知不觉,都已经这么晚了啊!”被皇太后打断,看了看天色都已经黑了,皇帝惊讶的说道.
旋即,把邰杠留了下来,一起吃过了晚餐之后,更是秉烛夜谈了一番。
治国之道,可不是谁都有资格聊的。
因为大臣和平民看待事情的角度不一样,所以想法都不一样。
同样的,皇帝和大臣看待事情的角度不一样,所以想法也不一样。
与皇帝谈论治国之道?没有一定的眼界和见识,谁有资格谈?
很简单的一个例子,聊天之余,皇帝和邰杠也聊到了前几日的科考之事。
在平民看来,科考是一个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一旦成功的通过,状元及第,那就是飞黄腾达了。
所以,寒窗苦读的仕子,无不翘首以盼科考的举办,做足了准备。
在大臣看来,科考也是为了朝廷选拔栋梁之才的机会,补充朝廷新鲜血液的机会。
可是,在邰杠看来,却并非如此,与皇帝闲聊,邰杠自然是站在皇帝的角度上来看。
以邰杠的话语来说,科考,其实就是一个枷锁,一个皇室套在天下学子身上的枷锁罢了。
这些寒窗十年苦读的书生,大多都是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可是,这样考出来的学子,真的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吗?
对于这一点,邰杠是保留自身意见的。
在邰杠看来,这些学子,为了读书,几乎是和社会脱轨了,读成了书呆子,一点生活社会阅历都没有。
俗话说得好,穷酸穷酸,说得也是有道理的。
这些读书都读傻了,没什么社会阅历的书生,手无缚鸡之力,一旦|科举不中,靠什么生存养活自己?
毫无一技之长的书生,自然是没有什么本事谋生了。
这些书生连自己谋生的手段都匮乏,试问能够当好官,治理好一方百姓吗?
可是,对于国家而言,即便这些书生选拔出来,对朝廷没什么太大的作用,但科举却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科举是套在这些读书人身上的枷锁。
朝廷想要千秋万代,就不能有人反叛,而不得不承认,大多数的聪明人,都是读书人。
如果没有科举的话,这些聪明的读书人闲来无事,和朝廷对着干怎么办?
谁也保不住一个什么机会,就让这些反叛朝廷的人,形成势力了。
所以,弄一个科举,套在这些读书人的身上,让他们为了科举考试而努力,一门心思做学问,考科举,就没什么心思去想别的了。
朝廷只要把这些读书的聪明人都约束好了,就算是以后闹一点叛乱,那也是一些上不得台面的人,闹不出什么大乱子。
这才是治国之道,一个帝王的眼光角度思考的问题,和那些大臣和平民的想法,是完全不一样了。
而这样的思想,也绝不是那些平民和大臣该有的。
皇帝,不少人自称为寡人,道理便在这里。
身为帝王,君临天下,为了江山社稷,眼光绝不是其他人能比的,思想也绝不是其他人能比的。
自然,这些治国之道也都只有皇帝自己清楚,没有倾述和商量的对象。
可邰杠,居然也有这样的眼界。
皇帝与他闲聊,自然就有了一种找到知音人的感觉。
若是皇室子弟,有这样的眼界,皇帝还会猜疑和防备。
可邰杠乃是方外之人,并非皇室出身,他完全没有谋夺皇位的可能性。
自然,皇帝不用防备着他,关于治国之道方面的事情,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