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平均大概是五分钟,买水,订饭,发饭,做联络卡,复印材料,跟场地保安打好关系。这一个月掉了十几斤,这件事就更让余心言开心了。有一天剧组里一个看上去三十多岁的“女项目经理”突然问余心言:“你是我们公司临时工?”
余心言说:“哦不是,我是来实习的。”
“实习?你会干什么啊?”
“我是学外语的,哦,学外语来我们这实习?”这个余心言不知道名字的女项目经理语气,愈发有些轻蔑。
“嗯。”
这时候这个女项目经理自己也有别的事情,就走了。
其实剧组里的人是知道余心言是因为认识程晓,程总,才到公司来实习的,一开始也只是让余心言做点轻快的工作,后来是不知情的人先让余心言开始跑腿买水,买饭,接到剧组的,大家才开始逐步把余心言真的当个“自己人”用。
因为余心言是学外语的,余心言也负责和外国合作的团队确认行程。有一次她在带司机去接外国导演的时候,导演早就在楼下等他们了,正在看一本书,余心言看了那本书几眼,导演告诉他,这本书是《od&n&nreat》。后来路上导演还饶有兴致的跟小会介绍这本书其实出了已经有几年,而他也看过这本书好几遍了,他告诉余心言,这个世界上因为有“好”,所以很多人都没有做到“杰出”,他又说,我们就是因为目标是好,所以很多人永远没有办法达到“杰出”,有的公司,只做到了“好”,那他们可能就会被“杰出”的公司吞没。这些简单的单词凑在一起说的话,余心言都听懂了。她那个时候就一直铭记,“好”是“杰出”的敌人。从那以后她再看的书都是类似纽约时报推荐阅读清单上的书。其实余心言中学时代就看了很多杨绛和钱钟书,但是向导演说的那本od&n&nreat,她没接触过。后来他发现,外国火的都是类似这一类,观点鲜明,干货十足。
在和外国团队合作的过程中,余心言发现自己的英语距离能“和外国人在工作上顺利交流”都还有一定的距离,法语就不用说了,她目前的法语只能够用发信息发邮件,可以查字典的场景,法语对话只能是生活话题,工作里的词汇她都还没有。英语虽然比法语好很多,但要真正想去和外国团队融为一体的合作,她还有很远的距离。
知道自己的懂得少,和意识到自己距离“足够”还有多远,完全是两个概念。另外,她也意识到工作中,最难的一定不是工作,是必须要一起工作的人,毕竟就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喜欢一个人不需要理由”,谁要讨厌一个人,大多情况下也不需要特别的理由。这件事情,在后来的生活中,杨念实际比余心言更早体会到,体会的也更加深刻。
直到余心言实习结束的前一天,程晓也没有露过面。其实余心言从来都没有见过程晓。她只在七八年以后言莉的同学聚会照片上,看见过照片里程晓模糊的样子。
那次北京的实习,她晕倒过,成长过,打了杂,减了肥,见识了无故挑刺儿女领导,领教了谦逊健谈的老导演。余心言回来之后就跟言莉说:“我以后还会上学的,我会上一个名校。”
余心言的意思其实是,她希望以后能认识更多更好、更厉害、能带她不断进步的人。
从北京回来之后,余心言这根本来稍微松快了一点点的弦又紧绷起来了。余心言大一学习还是可以的,虽然奖学金拿的不是一等,但能拿就说明成绩也是前列。上课和打排球之余,她还在做家教。一周的活动排的满满的。
余心言大学四年参加的为数不多的集体活动里,对她影响比较大的就是排球了。
陈与梦和余心言二外都是法语,李希希学的二外是日语,这样陈与梦和余心言两个人就是排球队捆绑出现的了,如果陈与梦能来,余心言就也能来。但他们两个之间有一个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