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六章 现实(1 / 2)

慕林 Loeva 1145 字 3个月前

谢慕林认为自己快要听到谢映容的喜讯了,其实还是要等上几日的。

周老布政使的丧礼,周家是一心要往大里办的。左邻右舍这些布政使司衙门的旧属们,也都很给面子,在新任上司谢璞的带领下,几乎每天都要去周家露个面。虽然基本都只是坐在待客的茶室里与其他前来吊唁的宾客聊聊天,并没有真的辛苦地出什么力,可也算是表了态。周家也是家大业大的,人口众多,不见得需要外人来搭把手,但他们需要向更多的人证明,自家还是非常显耀的,人脉广,路子多,人人捧场,有权有势,没有因为当家人的去世而衰落。

这种做法在最开始的几日,还真能唬到不少人。在周老布政使头七之前,周家每日都客似云来,不但北平本地的士绅官商、文武官员、宗室望族都前来吊唁,连北平周边地区、郊外的乡镇上,都有许多人前来。据说周家光是每日耗费的待客茶水,就有数斗之多,而且还不是寻常茶叶,都是上等好茶。文氏私底下跟女儿谢慕林算算周家的花费,光是茶水、炭火以及远道而来的客人在周家吃的茶饭,以及各处有名寺庙、道观请来的和尚道士们诵经念佛的成本,一日起码要耗费数百两,七天下来,已经有二三千两了。

听说周家人内部还在争论,到底是要给周老爷子停灵七七四十九日,还是停灵百日?反正眼下正值寒冬腊月,也没有天气炎热尸体难以保存的问题。周家大房、三房倾向于七七过后就出殡,然后全家关起门来守孝;二房、四房则认为以周老爷子的身份,停灵百日才配得上他的地位与名望。这也是给那些距离比较远的亲友或故交足够的时间来奔丧的意思,尤其是京城那边的人。周家已经派了人冒着冰天雪地往南边送信了。若是操作得当,兴许能求得皇帝开恩,为老爷子争取到一个谥号?不管皇室一脉过去是不是待见周家的姻亲徐家,好歹周老爷子也战战兢兢为朝廷尽忠了几十年嘛。这有追谥与没追谥,意义是不一样的。周家需要这份恩典。

周老夫人还病着,也拿不定主意。周家人便陷入了争论不休之中。

人家的家务事,文氏自然不好评价。她只从经济角度与女儿私下闲谈,道:“若是天天都有这么多人上门吊唁,周家也一直这么花费的话,七七四十九天下来,起码要花上二三万两银子。若是停灵百日,这花费就更多了!这还仅仅是茶水炭火上头的银子罢了,其余的灯油火蜡、香烛纸钱以及法事道场等等,还未算进去呢,更别说周家给老大人定做的寿材,听说用的也是几千两银子的上等木料。这么算起来,五六万银子都是寻常,十万两银子也不嫌多。周家虽然风光了这些年,但哪里有这般厚的家底?他家又没第二个正经出仕的官儿可以支撑门户了,唯一能指望的周三少爷,还只是个举人呢!这么大一家子,难不成就为了这场丧事的风光,竟不考虑日后生计了不成?!”

谢慕林评论:“他们家也就是这几天风光罢了。谁家办丧事,还能天天客似云来?就算不少人眼下还以为他家仍旧风光无限,也拦不住这世上聪明人多,早晚会看穿他家的底细的。没有好处,谁会特地大老远跑过来上香,还得送帛金?到时候来的人少了,他家估计还能省点银子,看着差不多了,就把这摊子收了吧?真要停灵百日,我们这条街上的人家都不用过年了!”

不但谢慕林有这种感觉,其实周围其他人家都已经有类似的抱怨了。不止一个人听说了周家内部的争端,都跑来跟文氏诉苦。如果周老大人“七七”出殡,那完事了刚好赶上过年,大家还能喜庆几日。如果周家最终决定要停灵百日,而且在这百日期间,都象眼下这般,把整条街都挂满了白幡,叫街上的人家出门就是满眼的素白,那也太晦气了些。各家官太太们都在怂恿文氏,说她与周大太太关系挺好,不如去劝一劝,让老大人早些入土为安吧!

文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