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会馆。
朱厚照面前放着一堆奏章,笑问“杨廷和、梁储认为你的老师有平乱大功,推荐他去做南京吏部尚书,此事二郎怎么看?”
王渊回答道“既然事关恩师,臣不便多言。”
“举贤不避亲,朕让你说。”朱厚照道。
王渊的脸色不悲不喜“臣相信杨、梁两位阁老,为国谋事,大公无私。”
朱厚照说“那便准了他们的建言。”
如果朝中无人,南京职务就是养老。
如果朝中有人,南京任何一个尚书衔,都是转任中枢的极佳跳板。比如此时的礼部尚书李逊学,以前便是南京礼部尚书,因为进京奏对得到皇帝认可,便直接留在京城转任礼部尚书。
南京吏部尚书,虽然没啥实权,远远不如南京兵部尚书。但只要王阳明安心干几年,王渊在中枢又不出岔子,等江西清田风波日渐平息,随时可以调去北京当尚书。
这真在给王阳明升官,明升暗降只是暂时的,反而给了王阳明熬资历的机会。
杨廷和、梁储也没办法啊,平乱功劳太大了,甚至不亚于阵斩蒙古小王子。如果安排京官职务,要么弄去都察院当二把手,要么弄去六部当左侍郎。这些都是关键职位,杨廷和、梁储实在舍不得给。
那就只能往南京送瘟神!
而把王阳明调任南京,只有南京都察院一把手,以及南京六部尚书够分量。尚书位还不能给得太次,要么兵部,要么吏部,其他尚书简直在侮辱人。
“陛下,江西清田不能半途而废!”王渊拱手说。
朱厚照问道“你的老师,都因清田闹得朝堂沸腾,百官忙慌慌想要把他调走。这种得罪人的差事,还有谁能胜任?”
王渊回答道“贵州左布政使陈雍。”
“这个陈雍我有印象!”朱厚照瞬间回忆起来,他对陈雍办事非常满意,一次性赏了陈雍三套麒麟服。
陈雍,也是余姚人,跟王阳明属于同乡。
而且,陈雍出身于余姚望族陈氏,迁至余姚已有十六代。宋朝出过一个吏部尚书,追赠晋国公,不过宋代尚书只有正三品。
陈雍还是余姚陈氏主宗嫡系,以前是跟着谢迁混的。谢迁致仕之后,他又跟着李东阳混。等李东阳退休,他便被权臣排挤外放,现在只能选择依附王渊。
陈雍并非改革派,而是实干派。
李东阳致仕的时候,曾跟手下的改革派、实干派有通信,让他们可以选择向王渊靠拢。严格说来,陈雍毫无心理压力的投靠,王渊算是继承了李东阳的政治遗产——李东阳手下鱼龙混杂,清流和投机分子都投靠了杨廷和。
顺便一提,李东阳已经死了,当时王渊正在浙江当总督。
去年成亲返京,经过湖广的时候,王渊还带着妻儿、同窗,前往李东阳老家祭拜了一番。
王渊说“陈雍此人,以前是西涯先生(李东阳)之干将。他虽出身望族,却能狠下心来,朝着地方士绅开刀。”
朱厚照笑道“他若在江西清田搞得好,便再调他去南直隶清田,反正要给朝廷多多弄来粮赋。有了粮食,朕才好北征草原,才好往海外派兵殖民。”
“其实,臣制定了一系列方案,”王渊说道,“从铸钱开始,改革币制和税制,同时配套地方清田,必须三管齐下才行。首先……”
朱厚照对这种琐事没兴趣,摆手说“你来做便是,朕只想打仗。打大仗,打胜仗,做太宗那样的马上皇帝。”
王渊劝谏道“太宗连年北征,是因为内政敦实,有充足的钱粮。而今之大明……”
朱厚照再次打断“所以,我把内政都交给你,二郎务必要做好才行。不说那么许多,积压的奏章太多了,二郎快帮着处理一下,我自去钱塘水师转转。”
御前积压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