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完向西域移民的事宜后,朱由榔也没有闲着,而是第一时间将大明军制改革提上日程。
其实他一直就对现今的大明军制不太满意,只是之前一段时间一直没有机会更改罢了。
等到北伐完成,天下已定总算是有机会好好的考虑一番大明军制该如何改革了。
明初立国的时候,太祖皇帝朱元璋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让军队能够在绝对忠于皇帝情况下还拥有战斗力。
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朱元璋还是想到了,那就是卫所制度。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卫所制度就是隋唐时期府兵制度的翻版。
两者同样都是军队世袭,而且农忙时节士兵都得下地干农活,说白了和农户也没有什么区别。
但一旦起了战事,这些士兵都能在第一时间完成动员集结,响应朝廷的号召赶赴前线。
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毕竟只有做到了这点,朝廷的权威才能够树立,皇帝才能安枕无忧。
说白了,朱元璋觉得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很完美,几乎可以满足他的所有需求。所以朱元璋几乎没有任何的犹豫,当即就决定沿用或者说化用府兵制。
这可惜他只感受到了府兵制的形,却没有领悟到府兵制的魂。
换句话说,他认为军队就应该是自给自足的,自己种粮食自己吃,这样他只要分给一些士兵们地,他们就会对朝廷感恩戴德。
毕竟土地资源在封建王朝时期是最不可或缺的资源。
转念一想,似乎确实是这个道理。
可朱元璋忘记了一点,那就是大明时期的人口已经远远不是隋唐时期可以比拟的了。
大明时期人口稠密,中原地区的人口更甚。
这种情况下,朝代初期还好,越往后走人口的压力就会越大,土地兼并的情况就会更加让人头疼。
换言之,土地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即便给卫所士兵都分配了土地,也无法彻底的解决这个难题。
到后来,兼并的土地都集中到了少数卫所的军官手中,普通卫所士兵很难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
更可怕的是,他们可能连佃户都不如。
佃户好歹还只是给地主打工,并没有签订卖身契。而这些卫所士兵不断签订了卖身契,而且签订的还不只是自己的,而是子子孙孙的。
一代、五代、十代过去了情况并没有发生什么转变。
这种绝望的感觉光是想一想就让人恐惧。
人都是有感情有诉求的,不可能被压榨了还无动于衷。
朱元璋把一切问题都考虑到了,唯独没有考虑到这点。
仔细想想,这确实是他最大的失误。
当然,卫所制度也有他好的一面。
在朝代初期,它的战斗力肯定是要比募兵强的。
但等那些老兵都死了呢,等到更新换代了呢,即便他们的子孙仍然具有一定的战斗力,但再往后走就不好说了吧。
毕竟穷的连马鞍都买不起了,还怎么可能继承家学呢。
要知道习武可是要耗费大量的钱财的。
大明的卫所士兵可无法做到隋唐府兵的家底。
这么一想许多事情就明白了。
随着土地兼并的愈演愈烈,那些昔日光荣无比的卫所兵活的竟然连乞丐都不如。
他们完全就是卫所军官的个人奴隶,呼来喝去没有任何的自由可言。
于是乎出现了逃籍的情况。
许多人宁愿逃走另谋出路也不愿意吊死在卫所原籍这棵树上。
逃走至少还有希望,留下来就是死路一条。
于是乎支撑大明军制的根本制度--卫所制彻底崩塌了。